阅读不止,热情不息
宅|出|阅|读|力
这个超长假期教师们网上授课、网上批改作业、网上家校互动,格外忙碌。十六中教师们关注学生的同时,也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不能见面,我们在此相聚分享,见字如面,闻声如晤。


翻开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本想着以历史的视角来欣赏中国古代那些名垂千古的佳作,却被王国维深刻而又理性的批评所折服。透过那一首首诗词,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对浪漫的向往,还有对现实的感悟。无论是王国维对人生三个境界的定义,还是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品鉴,还是他对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赤子之心”的隔空共鸣……这一切都让我对晏殊、柳永、辛弃疾、陶渊明、欧阳修等这些大文豪有了更加多面而又立体的认识。无论诗词有着怎样的境界,它都是词人对价值追求和时代变迁双重抉择的记录。感谢大师王国维让我领略到了词的博大精深。

《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而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作品中,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录。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孩子的声音不该是寂静的,他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寂静的孩子》,就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声音受制于阶层、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袁凌的调查提醒我们,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存境况,倾听儿童最真实的声音。关心儿童,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写作中,作者平等地传达个体存在的丰富意义。在每一个孩子的故事当中,他不刻意追寻戏剧性冲突、主题和焦点,只忠实记录有意味的生活细节。“孩子们的存在状态本身是最重要的。在一个微观的事件或地点上寻找关于中国或者人类的象征。小就是小,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存在本身就是它的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作品中主人公的故事也与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孩子和家庭的一些情形重合,也许,我们在教育、评价孩子时候也要多看到家长与孩子身处的不易,也能看到他们的努力。虽然这些努力在这繁华的城市里远不及”优秀”,但如果能看到,无论是教育还是普通的交流,我们可能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读后感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这本书是我在上学期快放寒假的时候通过书香苏州app借阅的,读第一遍的时候新冠疫情还没有在国内爆发,一转眼,我在家通过网络远程在线教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个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我一边在家响应“停学不停课”的号召,闲暇时也常常随手翻阅一下这册小书,感叹这真是一本带着极大诚意和勇气,有启迪作用的好书。在此与大家分享。
本书作者朱永新对于苏州人来说应该不陌生的,英国剑桥大学终生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是这样评价他的:朱永新教授是我见到的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的知行合一的教育家,他对于未来教育的变革有着系统深入的思考,并且朝着他设计的未来教育蓝图孜孜不倦地前行。他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在当今世界都是出类拔萃的。
初读本书,它一定会颠覆你对教育的传统认知,即使对一线教师来说,都可能会认为朱教授的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不够实际,同时你也会折服于作者为教育事业和理想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作者却说这本书需要影响的最重要的群体是普罗大众,而不是专家学者。朱教授在本书前言中说:“我不能保证我所说的都是对的,但我保证,我说话的态度是严谨的。”
本书有哪些新颖的能引发思考的观点呢?我来粗粗罗列一下吧。
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为中心的领导机构,更像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是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时间。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同样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个性发展、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学生不可以5岁入学,甚至9岁或者12岁入学呢?
现在,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适应“人机共教”的新时代。美国教育界曾经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未来的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用73%的时间指导学生,19%传授知识,8%检查学生的在线作业。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最后,再引用作者在前言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不是“未卜先知”的算命先生,我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未必准确,但我的预判是从现实和实践出发的。1600多年前,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在临终之前,跟大家发誓:如果我所说的,不是胡扯八道,火化之后,一定“舌不焦烂”。我等凡夫俗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将朱永新教授比喻成新时代未来教育革命的吹哨人,我认为恰如其分。这个世界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老师们,拥抱未来学校,我们准备好了吗?Let's get ready for it。
《看诗不分明》读后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懂的诗歌意味也不同。读《看诗不分明》,在自己感怀的基础上,读的也是人家的生活景致。在潘向黎的文字背后,是一个明亮豁达,又柔软又英气,充满现代性的自我。这是个独立,有见解,不随波逐流的女性。潘向黎在读诗的同时,阐释着诗的意义,又琢磨着别出心裁的题目,让人赏心悦目。像《诗在天上,人在凡尘》、《绚烂往往归平淡》、《从一朵花爱起》,让你先爱上美丽的外衣。再细读个中内容,谈起李白是“粪土王侯、浮云富贵的李白是经不起推敲的”,作者不是一味地推崇诗仙,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李白身上的矛盾点,对李白纠结于出世和入世,作者评价为“感到一种刺痛和悲哀,为诗人的天真、自负,更为被功名荼毒了的自由的心灵”;谈王维,“一代才子的王维,他的人生也跌宕起伏的像一出戏剧”,藉由诗歌剖析王维的生平,阐述了作者的唏嘘和惋惜……最让我喜欢的便是这篇《唐时的两次回看》,作者由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入手,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提出了美中不足的感受:美则美矣,最后两句多余。有时候诗歌意境已表达,余情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就应该“当断则断,免受其乱”。当作者翻到资料,发现苏轼有类似的见解时雀跃不已。那一瞬间,一个闪耀着思想火花,又为与大文豪心有灵犀而兴奋不已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我甚至觉得,如果每一位读者在读书生活中都有这种善于钻研、坚持钻研的气骨,那么中国的文化氛围是不是更上一台阶?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初识苏东坡,是中学时代读他的《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它们道尽了忧思与感怀。那时候只想着词意的婉转悠扬和时空的苍凉空寂。那时的我只是个对文学懵懂的少年,只顾着抒怀感叹却不曾想苏东坡的伟大。但也许是最初的相遇让我选择了读文科吧。
再一次遇见苏东坡,是读大学。那时我在临写石鼓文,老师是吴昌硕的后人,想着我也姓吴,能否觅得师祖篆籀技法。老师推荐了《寒食帖》,只说了句多读读。我来来回回读了许久,有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无奈;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囧困。却看不出天下第三行书的气度,又不好意思对老师说自己没看懂。
看不懂《寒食帖》肯定会很没面子,于是我求教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是与东坡的第三次会面。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个生性诙谐、贪玩,爱开玩笑的人。总之是个生活家,这一刻我似乎明白老师让我看《寒食帖》的真正含义了。文以载道,而书法是文的载体。
再次遇见东坡是这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前看过祝勇的纪录片,今天读他的书依然有种画面感。苏轼的人生起起落落,黄州东坡让他人生蜕变!文字间流露出对生活妥协后的坚强与乐观!我真正看懂了《寒食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评行书天下第一的人一定是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他是个历史学家或是文学家,一定会把《寒食帖》排在天下第一位,没有《兰亭序》的潇洒飘逸,没有《祭侄稿》的悲愤淋暢,独有生活的平凡真实。这才是生活本真的样子,或者说大多数生活该有的样子!想着现在的疫情我们更需要读一读东坡,品一品苏轼。
春分已过,繁花满树。
正是读书时